
在中国服装制造领域,晨风集团堪称低调的行业标杆。这家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企业,却以完善的全产业链布局和精益制造体系,成为支撑优衣库等国际品牌的核心力量。面对东南亚低成本制造的竞争,晨风独辟蹊径,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。
作为优衣库长达30年的战略合作伙伴,晨风一直是它最重要的制造后盾,也见证了优衣库从日本本土品牌到全球快时尚巨头的成长历程。
目前晨风年产能6500万件,2024年营收达到73亿元,位列中国梭织类服装出口第3。它的产线几乎覆盖除了西服以外的所有服装品类,客户名单里不仅有优衣库、Patagonia,也有Theory、Champion、Stella McCartney、XU ZHI 等。
更重要的是:在代工“出海建厂”成为潮流的背景下,晨风始终坚守中国本土,把全产业链一寸寸做厚——从面料、辅料、到缝制、设计人才生态,一步步走出了一条“中国制造内循环”的高阶路径。
故事要从1989年说起。
当时尹国新刚刚担任金坛丝绸服装厂的厂长,没几个月就定下了一个30年规划:三个10年,第一步要“打造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服装缝制工厂”。
这是晨风集团的雏形。彼时多数服装厂还停留在“贴牌贴布、接单生产”的阶段,而尹国新就已经在琢磨——能不能把服装制造这件事,从“缝一针赚一块”做到“掌控从一根丝线到一件衣服”。
进入21世纪后,晨风搬迁至昆山,开始推进第二个十年目标:从缝制向上游面料、辅料延伸,再往下走到设计、样板、打样,逐步打通整个供应链。2016年,晨风正式完成全品类纺织服装产业链布局。

这不是简单地“什么都做点”,而是一套非常讲究协同与效率的体系化布局:
在中国制造内卷加剧的今天,大多数代工厂靠贴牌、抢单维生,而晨风则靠着这套完整的“制造闭环”,掌握了稀缺的稳定性与议价能力。
服装代工讲究三个字:稳、准、快。
晨风最擅长的就是——“稳”。
早在合作初期,晨风就为优衣库打造了一座专属智能工厂,占地333亩,主要生产男士衬衫,采用行业领先的吊挂流水系统,具备高度自动化与标准化能力。如今,80%的优衣库衬衫,都出自晨风之手。
而优衣库作为极致追求成本控制与高周转的品牌,对准交率、次品率、柔性响应能力要求极高,一般代工厂做不到长期配合。但晨风做到了,而且做了30年。
其秘诀在于三点:
生产稳定:基于自有厂区、标准流程与成熟工艺,订单完成度高
配套完善:面料、辅料、打样、样板等配套设施高度自持,减少外协不确定性
客户协同强:与优衣库在研发、订单预估、工艺流程上建立高度信任机制
换句话说,优衣库的“简约、高质、快反”背后,正是晨风这样不声不响、却跑得极稳的代工厂支撑起了它的全球零售速度。
一个很少被提及的细节是,2019年7月12日,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亲自到访晨风集团总部。这场非比寻常的拜访,既是对晨风稳定交付能力的肯定,也昭示了它在优衣库全球供应链中的特殊地位。
在大部分代工厂拼命“出海建厂”的时候,晨风反其道而行之——深耕本土。
这种选择并不是“守旧”,而是晨风找到了另一种解法:把“制造能力”做精,把“配套服务”做透,让订单自己来贴上来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。
这个园区位于昆山花桥,紧邻上海,投资6亿元,占地200亩,打造了从设计打样、样品开发、面料展示、人才培养、电商直播到品牌孵化的全流程平台。如今已有150家时尚机构、300位设计师、85个设计团队入驻,年营收超过16亿元。
相比东南亚“人力红利”带来的低成本,晨风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长久的路: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、创新与服务,把中国制造的价值含金量抬起来。
在很多人眼里,代工只是贴牌、组装、生产,是“低端制造”的代名词。但晨风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顶级的代工,是一场对制造能力的长期修炼。
从一针一线的标准化,到多基地协同的稳定交付,再到服装全品类的生产覆盖,晨风不是在“接单”,而是在持续构建别人复制不了的综合实力。
没有烧钱扩张,没有浮夸宣传,它走的是一条最难也最扎实的路:把重复的事,做到极致;把复杂的链条,做得有序。
这,才是代工的真正含金量。
晨风集团或许是“服装圈最沉得住气的巨头”。
它不是市值第一、也不是利润最高,但它代表的是一种不靠运气、不靠风口,靠产品与产业链积累起来的“制造定力”。
当越来越多代工厂把出海建厂当作唯一出路时,晨风用事实证明:把制造能力打磨到极致、让客户离不开你,也是一条通向全球的道路。